爱游戏官方入口-勇士不断突破!,Scout连续七场比赛得分超过刷新纪录上演精彩一战
他爱游戏官网,经历了爱游戏著名的“三大会战”中的两战:辽沈会战、平津会战;
他爱游戏体育,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经历炮火的洗礼,九死一生;
他,推动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成立,担任首任所长;
他,在省内首创中外合资医院——广州珠江华侨港澳同胞医院;
他,就是广医一院老书记、老院长张中治。
张中治,1932年9月出生,辽宁省人
·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
·194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
·1973年调入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(现广医一院)
·1974年1月起,历任医院党委副书记、党委书记、副院长、院长、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首任所长等职
眼前这位85岁的老人,慈眉善目,精神矍铄,讲起话来滔滔不绝,回忆起当年的往事,仍旧历历在目,形象而又生动。
听说过张中治老书记在医院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,但却从未知晓,原来,他的另一重身份——曾经还是一名军人!在辽沈会战、平津会战,以及抗美援朝的战场上,都留下了他的足迹,随着大部队,他承担的是医疗保障工作,虽然几十年过去了,但每年的八一建军节,他都会翻出曾经的老照片,回忆自己的老战友,回忆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,跟自己的子孙后代讲述战场上的故事,“不论何时,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付出的血汗,我们要居安思危,铭记历史”……
褪下军装,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
从部队转业之后,张中治雷厉风行的品格却一直从未改变,对于他来说,“干一行,爱一行,精一行”,没有什么事情是能难倒他的。
1973年,正在国企干得风风火火的张中治接到市委市领导的通知,要将他调入当时的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(现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)担任主要领导干部,曾经部队军医出身的他,面对重新回到医疗行业,既有几分激动,又有一些紧张,骨子里从不向困难低头的张中治,暗下决心:要么不干,要干就一定要干好!
1974年元月,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被指定为广州医学院(现为广州医科大学)教学基地,成为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,张中治担任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。
“那时候的医院非常艰苦,基本没有什么辅助设备,才500张床位。”张中治回忆到,艰苦的条件下,大家却非常的团结,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,期待有朝一日能得到释放。
尽管医院自身发展困难重重,但仍旧主动承担起帮扶支援其他医院的责任,先后抽调了6名专家去其他医院支援,包括内科唯一一个能做导管的专家,儿科、病理科、中医科、口腔科等也都纷纷派出了最好的专家,“不过,最庆幸的是,当时还是住院医的钟南山医生没有被调走。”张中治说,为了学习医院管理经验,他去到全国医学院校进行学习考察,结果人家都没听说过“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”这个名字,他感觉有点沮丧,但更加坚定了他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决心。
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立了
70年代初,周恩来总理对医疗卫生界提出攻克老慢支的要求,我院由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支炎小组开始,应用中西医疗法,对危害人民健康较广泛的慢支炎、哮喘等进行重点研究,1973年,在钟南山、侯恕等业务骨干的带领下,慢支炎防治小组发展为新医科,在科研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,《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分裂和治疗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,新医科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、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集体。
自此,医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注意与重视,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,世界卫生组织先后组织了几批国外医疗队来我院进行学习参观。
1979年,经省市领导机关批准,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新医科基础上成立了,张中治兼任首任所长,钟南山、侯恕担任副所长,从此开启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辉煌篇章。
1987年3月30日,轰动全市的广州市包装材料厂急性硫化氢中毒事件抢救,我院出车接回中毒最危重病员回院抢救,由时任医院院长钟南山组织指挥抢救,经过一个月的及时合理救治,最后伤员完全痊愈出院。
“首诊医生的基本功非常重要,当时钟淑卿接到伤员,立即高压输氧,配合后期的抢救治疗,虽然病情最重,但恢复效果却是最好的。”张中治说,正是由于我们医院的医生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,用实力赢得了社会的认可,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也随之名震四方。
首创中外合资医院——广州珠江华侨港澳同胞医院
在改革开放浪潮下,经过多方酝酿,1980年,医院与港商合作,首创中外合资医院——广州珠江华侨港澳同胞医院,“由于当时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,为了这份合同,我们讨论酝酿了一个多月。”张中治说,广州珠江华侨港澳同胞医院的病房全部按香港方式装修,每个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,配有空调、彩电、冰箱、电话,这在当时是非常“奢侈”和令人羡慕的,“不少外面医院的人还专门跑过来参观我们的病房。”
医院以良好的服务质量和高尚的医德、医风,为大批国内外患者解除病痛,声誉远播国内外。
未来期许:掌握基本功是前提
尽管张中治已经退休二十多年,但是他却依旧在关注、关心着医院的发展,“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医院的消息,真是了不得,与当年相比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。”作为医院的老领导、老前辈,张中治对医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,大坦沙呼吸中心的建设,将给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,“但无论何时,我们医务人员都不能忘了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治病救人,要坚持认真学习,掌握扎实的基本功,希望大家努力,再立新功。”
文:医院办公室
图:摄影室李进;部分来源于院史
编辑:医院办公室禾安
责编:医院办公室阿如
发表评论